判赔700万、冻结7652万,官司缠身下的威马成“危马”

  作者|路世明

  编辑|大   风

  近日,吉利控股集团诉威马汽车“侵害商业秘密”案,一审判决结果公布。

  根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显示,威马汽车一审败诉需赔偿吉利700万元,其中包括经济损失500万元和为制止侵权的各项花费200万元。此外,威马要停止使用用于EX5车型上的5个汽车零部件图纸。

  法院审理后认定,这5个图纸相关信息均属于吉利。

  从2018年吉利起诉威马至今,四年来业界对这桩天价索赔案的关注从未停止。如今一审判决结果公布,虽然不能代表事情已经结束,但这段恩怨也算有了些许眉目。

  威马究竟有没有“偷”吉利的图纸?从其创始人沈晖及一众高管的“背景”来看,的确有这样的机会和“嫌疑”,但在最终判决盖棺定论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毕竟此类案件“反转”的不在少数。

  只是,历经数年的纠缠,双方付出的精力和威马糟糕的现状,以及在历史案件的参照下,或许让这场官司难有所谓的“赢家”。

  21亿天价索赔始末

  威马与吉利的这段江湖恩怨,要从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说起。

  2009年到2014年期间,沈晖也曾是一名“吉利人”。一度担任过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沃尔沃汽车全球高级副总裁兼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

  值得一提的是,沈晖也是吉利当年收购沃尔沃团队的核心成员。

  名企高管辞职创业的故事不算少,沈晖便是其中一则故事的主人公。出走吉利一年后,沈晖瞄准新能源汽车赛道,于2015年10月12日,在联合创始人杜立刚的三电系统研发企业的基础上,创办了威马汽车。

  在职场中,一个经理人离职,往往会带走一帮骨干和下属。沈晖也是一样,在离开吉利时便带走了众多吉利高管,比如曾是吉利收购沃尔沃谈判团成员,如今的威马汽车CFO杜立刚,还有吉利销售公司副总陆斌,以及原沃尔沃的徐焕新。

  创立威马之后,沈晖仍然“求贤若渴”。自 2016 年以来,吉利旗下的成都高原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有多位离职员工进入威马系工作,部分担任了威马的高管。

  对于吉利这样的大型企业来说,出走一部分高管并不会对其业务产生什么太大的影响。沈晖带人出走没问题,但是带“商业秘密”出走可不行。

  2018 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吉利汽车研究院以 “ 侵害商业秘密 ” 为由,起诉威马汽车的四家公司,包括威马汽车科技集团、威马智慧出行科技、威马汽车制造温州公司、威马新能源汽车销售公司,要求赔偿 21 亿元并承担相关诉讼费用。

  21亿,这是国内最高的知识产权纠纷的索赔金额。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天价”索赔,让这桩案子引起了整个社会面的广泛讨论,让这段恩怨变得更加“精彩”起来。

  回到案件本身,起初吉利认为威马EX5涉嫌抄袭吉利GX7图纸。

  吉利的说法不无道理,一方面,双方采用了同一整车平台。甚至在威马研究院试车时,还使用了远景SUV的白车身套在威马EX5的底盘上。此外,威马EX5的轮距和吉利GX7的轮距一模一样,而轴距相差仅为4.2厘米。

  但是,吉利的说法也有些站不住脚。威马EX5属于智能纯电平台打造的产品,吉利GX7是传统燃油汽车,二者并非同一架构的产物。

  同时,彼时吉利旗下在新能源领域还在刚刚进行油改电模式,并没有和威马EX5相当的纯电SUV。因此,在没有有效的证据的支撑下,成都法院直接驳回过吉利的诉求,甚至于到上海高院,这一案件也拖了四年之久才有一审结果。

  具体到本次判决,经过比对双方图纸中的零部件尺寸、标注位置等信息,上海高院审理认定威马EX5车型上的前稳定杆总成、后桥总成安装支架、前悬左下摆臂、前稳定杆左衬套、后桥总成共计5个汽车底盘零部件图纸相关信息属于吉利汽车。

  威马并没有说清楚这5个图纸的来源。而为威马制造汽车零件的相关供应商的证据则表明生产图纸由威马方面提供。

  沈晖及他带走的高管有没有机会“带走”这5张图纸?答案当然是有机会。那到底有没有“带”?在这段恩怨结束之前,谁也说不准。

  就目前来说,此次判决还未生效,目前不涉及执行问题,而且威马也已经上诉。

  没有赢家的一场官司

  事实上,对于威马来说,停用5张图纸,对其生产没有什么实质性影响。

  虽然威马EX5曾是威马汽车的销量核心车型,但四年已经过去,威马EX5早就进行迭代升级。并且,如今威马的重心早已从EX5变成了W6和E.5。

  此外,威马方面相关人士在回应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在一审判决之前,威马已有部分零件因产品更新而不再使用,剩余仍在使用的零件威马也均有替换方案。因此,即使二审法院维持一审判决,也不会对威马产品生产研发造成实质性影响。”

  虽然现在影响不大,但不代表此前没有影响。四年来,在吉利的不断诉讼下,威马还是承受了较大压力的。

  比如财务方面,威马曾在招股书中称,根据法律顾问的意见及吉利此前的索赔金额,威马汽车已经在2021 年底的年度综合财务报表中预留了6120万元的预算。

  这笔钱一方面用来应对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纠纷,另一方面用于2022 年底到 2023 年中期完成对涉及纠纷的技术方案或者专利的更换或淘汰。

  虽然新势力们融资过程中动辄过亿,但对于极度缺钱的威马来说,六千多万现金绝对不是个小数目,尤其是对于眼下的威马,更是一笔救命钱。

  但这笔已经花出去的钱,是泼出去的水,救不了威马的命,也还不了吉利从21亿降到700万的债。威马汽车一审败诉需赔偿吉利700万元,但吉利汽车或许很难收到这笔赔偿。

  今年10月20日,有威马内部员工爆料,公司的财务状况堪忧,高管主动降薪50%,基层员工则降薪30%,且本年度不再发放额外奖金(第13薪)、留任奖金(第14薪)及年终奖,暂停发放购车补贴。

  11月21日,威马创始人沈晖发布了一封内部信,其中也列举了多条应对资金压力的措施,包括公司管理层降薪一半、员工工资打七折、推迟发薪日、取消年终奖等。并且每个部门都给了“自愿被裁”的名额,可以领N+1赔偿。

  危机总爱四处起。近日,安吉一家智行物流公司又请求法院查封、冻结被申请人威马两公司价值7652万元的财产。

  到12 月 5 日,“威马欠款导致工厂停产”更是引起业界关注。有报道称,威马汽车因拖欠供应商账款导致核心零部件断供,威马工厂已经基本停产;第一款豪华轿车M7的项目也已经停滞。

  这样一匹到处“流血”的马,拿什么赔偿吉利的700万?辛辛苦苦打了四年的官司,吉利又获得了什么?当然可以确定是,吉利肯定不是为了这“区区”700万而对威马如此“锲而不舍”。

  就这件案子本身而言,目前没有人是赢家。不过,和生龙活虎的吉利相比,威马看起来已然“时日不多”了。

  威马早已成“危马”

  侵害商业秘密案并不少见,之前百度与前高管王劲案,全球VR第一案“ZeniMax Media诉Oculus VR纠纷案”,这都是比较知名的涉及侵害商业秘密案件。

  这两个案件的结果最终都是以和解而告终,或许吉利与威马的案子,最终也会朝着这个方向走去。不过,吉利肯定能走到终点,但威马这匹“危马”很可能要倒在半途。

  作为入局新能源赛道较早的新势力,威马曾经也被誉为“造车四小龙”之一。

  销量方面,2019年无疑是威马最高光的一年,在B端和C端的双轮驱动下,威马1.6万辆的年销量,位居当年的新势力销量排行榜第二名。

  好景不长,到了2021年,威马的销量已经远远落后“蔚小理”。今年前11个月,威马汽车累计销量仅3.23万辆。11月当月,据乘联会信息显示,威马更是仅仅售出153辆,已被同期的新势力品牌远远甩在身后。

  如今,威马汽车也不再按月公布具体销量数据。

  财务方面,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1年,威马汽车归母净亏损分别为41.45亿元、50.84亿元、82.06亿元,三年合计174.35亿元。新势力车企不亏损是不正常的,但亏到如此地步,不免令人咋舌。

  而在研发支出方面,2019-2021年,威马汽车研发支出分别为8.93亿元、9.92亿元和 9.81亿元,分别占比同期总收入的50.7%、37.1%和20.7%,研发投入比重逐年缩小。反观“蔚小理”中2021年研发费用最低的理想,也有32.86亿元,超过威马三年之和。

  糟糕的财务状况,让威马急需输血。二级市场一直是造车新势力寻找新鲜血液的理想地,今年6月1日,威马正式递交港股上市申请,但转眼六个月之后,其上市申请已为“失效”状态。

  上市无门,融资无望,生产端面临停工,官司上“输人输钱”,负债累累的威马似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12月5日,威马汽车参股企业、港股上市公司APOLLO出行发布公告,拟收购一家智能电动车公司。目标公司的业务涵盖一系列配备先进技术的智能电动车,目标客户为中国年轻且精通技术的用户。对于该公告,业界普遍认为APOLLO出行的这一潜在收购对象即威马汽车。

  如同一匹拴在交易桩上的瘦马,被“买走”,或许是威马汽车最好的结局。

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